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学习作者通过游历抒发哲理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志、力、物”三者关系的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培养学生分析古文的能力,提升其语言鉴赏与逻辑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在游山过程中所体现的探索精神与人生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中“志、力、物”的辩证关系,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难点:体会作者借游山而论事的写作特色,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及《游褒禅山记》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一次旅行让你有了特别的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一位古人通过一次游山经历,表达他对人生、理想、坚持的深刻思考。”
播放《游褒禅山记》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讲解重点字词(如“褒禅”“庐冢”“悔其随之”等)。
2. 理清结构
-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明确文章分为“记游”“议论”两部分。
- 提问:“作者是如何由‘记游’过渡到‘议论’的?”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1. 品析语言,理解主旨
-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哲思的句子,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 分析“志、力、物”三者关系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
- 教师总结:强调“志”是方向,“力”是能力,“物”是客观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3. 联系现实,拓展思考
- 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这种‘尽吾志’的精神?”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本文不仅是游记,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需要坚定的意志、足够的努力和合适的条件,同时也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志”与“力”》,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尽吾志”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深入研读
4. 课堂小结
5. 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六、教学反思(建议课后填写)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问题处理方式等,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依据。
备注:本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通过读、思、议、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