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下双基教学之概念课教学初探】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全面实施,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定位也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更深层次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双基”,成为当前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
概念课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起点,更是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的关键途径。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如何优化概念课教学,使其既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又能有效夯实学生的“双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应明确概念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在概念课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定义的讲解和记忆上,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授“函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建立函数的基本认知,进而引导他们抽象出函数的本质特征。
其次,概念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逻辑性与系统性。数学概念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一个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其他相关概念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新概念与已学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例如,在引入“数列”概念之前,可以先复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再引出一般数列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再次,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学评价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概念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此外,信息技术的融入也为概念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几何软件等工具,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向量”的概念时,利用GeoGebra等软件动态演示向量的加减、合成等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向量的几何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新课标背景下,概念课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双基”,更要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高效、生动、富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