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并掌握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字词含义及诗句大意。
-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 了解诗人贾岛和袁枚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与人情之趣。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与韵律。
- 难点:体会诗中“隐者”与“牧童”的形象,感悟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 古诗朗读音频
- 黑板、粉笔、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有没有见过隐士或者牧童?”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描写自然和人物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与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分组讨论:每首诗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寻隐者不遇》
- 作者简介:贾岛,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奇幽远。
- 逐句讲解: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深处难以找到。)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没有见到隐者?他的心情如何?
- 情感升华:诗中虽未见隐者,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2. 《所见》
- 作者简介:袁枚,清代诗人,提倡性灵说,诗风清新自然。
- 逐句讲解: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着黄牛,歌声响彻树林。)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要捕捉鸣叫的蝉,突然停止歌唱,站住了。)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他的动作和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 情感升华:诗中生动描绘了一个活泼、机灵的牧童形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童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合作: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诗的内容,并配上简单的图画。
2. 情境表演:请学生扮演诗中人物,再现诗中场景,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3. 思考讨论:如果让你写一首关于“寻找”或“观察”的诗,你会怎么写?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这两首诗虽然简短,却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寻隐者不遇》让我们感受到对自然的向往与心灵的宁静,《所见》则展现了童年的天真与生活的趣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 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写小故事等)表达诗意。
3. 预习下一课古诗,做好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一、《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个别环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仍需加强,今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