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2018)】在临床实践中,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状态,常由胆道系统病变引起,如胆管癌、胆总管结石或胆道狭窄等。对于这类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支架植入术逐渐成为处理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共识基于2018年国内多位肝胆外科、介入放射科及消化内科专家的共同讨论与经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操作指南。该共识不仅涵盖了适应症的选择、禁忌症的判断,还详细阐述了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流程、术后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内容。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PTCD及支架植入术适用于以下情况:
- 梗阻性黄疸病因未明,需进行胆汁引流以改善肝功能;
- 胆道梗阻导致严重黄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 术前评估后,预计短期内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者。
禁忌症主要包括:
- 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难以纠正;
-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承受手术风险;
- 肝功能极度衰竭,存在明显出血倾向;
- 胆道系统广泛炎症或感染,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二、术前准备
术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必要时可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辅助诊断。同时,应充分与患者沟通,说明手术目的、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手术操作要点
1. 穿刺路径选择:通常选择右侧肋间或右上腹区域,避开血管及重要器官。
2. 穿刺定位: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确保穿刺针准确进入胆管。
3. 置管与引流: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逐步扩张胆道,放置引流管或支架。
4. 支架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如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并注意支架位置的准确性。
四、术后管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引流液的颜色与量,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同时,应预防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发热、腹痛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胆漏、支架移位等。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对高危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
本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领域的规范化进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关治疗手段将更加精准、安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