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1082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心境沉郁。然而,在这片荒凉之地,他却在一次偶然的出游中,写下了《游沙湖》这篇短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豁达与洒脱。
沙湖,位于黄州城东南,水草丰茂,景色清幽。这一天,苏轼与友人一同前往游览。途中遇到一位卖药的老者,姓潘,人称“潘医”。他见苏轼风尘仆仆,便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中歇脚,并拿出自己酿的酒来款待。酒过三巡,潘医谈及自己的生平,言语朴实,情真意切。苏轼听后感慨万千,遂以笔墨记下这段经历。
文中写道:“余至湖上,见其人,眉目疏朗,气度不凡,问其名,曰‘潘’。问其业,曰‘医’。”寥寥数语,却将一个平凡人物的气质与才情勾勒得生动形象。而苏轼也并未因自身处境而自卑,反而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的尊重。
文章虽短,却蕴含深意。苏轼在逆境中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自然对话,与人交心,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豁达胸襟的体现。
《游沙湖》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善意,眼中有光,生活便不会失去希望。苏轼用他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友情、自然与人生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