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典型的实际应用问题,通常出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部分。该问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间隔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主要围绕“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展开,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解“间隔数=棵数±1”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掌握三种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并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 难点: 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树模型或图片、直尺、纸条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计划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沿着这条小路种树,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计算?
2. 探究新知(20分钟)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出示一条10米长的线段,每隔5米种一棵树,让学生用小树模型摆一摆,观察种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端都种时,棵数 = 间隔数 + 1。
(2)小组合作,总结规律
分组讨论以下两种情况:
- 只种一端的情况(如在操场的一侧种树)
- 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如在桥的两端不种树)
每组汇报结果,并尝试用算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三种情况的规律:
- 两端都种:棵数 = 间隔数 + 1
- 只种一端:棵数 = 间隔数
- 两端都不种:棵数 = 间隔数 - 1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题:
- 一条100米的路,每隔10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共需多少棵树?
- 一个圆形花坛周长为6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能种多少棵?
(2)拓展题:
-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长15米的水泥路,他想每隔3米种一棵柳树,但两端都不种,问他需要种多少棵树?
(3)实际应用题:
- 学校要在一条80米的跑道上安装路灯,每隔10米装一盏,两端都要装,问需要多少盏灯?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六、板书设计
```
植树问题
┌───────────┐
│ 两端都种│
│ 棵数 = 间隔数 + 1 │
├───────────┤
│ 只种一端│
│ 棵数 = 间隔数 │
├───────────┤
│ 两端都不种│
│ 棵数 = 间隔数 - 1 │
└───────────┘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111页的“做一做”题目。
2. 回家后观察小区或街道上的路灯、电线杆等,记录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尝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八、教学反思(简要)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植树问题”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拓展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应加强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