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态及其作用。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爬山虎是怎么攀着墙往上长的吗?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学生:是靠它的“脚”!
教师:没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帮助爬山虎向上生长的。
二、研读课文(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并让学生找出描写“脚”的词语。
学生:“细丝”、“嫩红”、“弯弯曲曲”、“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教师:这些词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说说你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A: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很柔软,也很有力量。
学生B:我感觉它像小手一样,紧紧抓着墙。
教师:说得很好。作者通过这些词语,不仅写出了“脚”的外形,还写出了它的动作和变化。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
学生C:因为这样写更生动,让人更容易想象出爬山虎的样子。
教师:是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描写”。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让你来写爬山虎的“脚”,你会用哪些词语?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现在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植物,它们的“脚”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D:比如葡萄藤,它也是靠卷须缠绕在支架上的。
学生E:还有牵牛花,它们的茎也会攀附在墙上。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很多植物都有类似“脚”的结构,它们都是依靠这些结构来支撑自己,向上生长。我们可以试着去观察身边的植物,看看它们是怎么“爬”上去的。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不仅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还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描写事物。希望大家今后能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作业布置:
1. 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段描写其他植物“脚”的文字。
2. 观察一种植物,记录它的生长方式,并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爬山虎的脚”展开,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