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是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依托,抒发诗人高洁情操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这首诗不仅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原文: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旁人笑我太痴绝,我笑他人看不彻。
世间万种皆浮云,唯有竹君长不老。
白话翻译:
如果可以不吃肉,那也一定要有竹子。
没有肉会让人消瘦,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庸俗。
人瘦了还可以再胖回来,但人一旦庸俗,就再也救不回来了。
别人笑我太过痴傻,我却笑他们看得不够透彻。
世上种种都如浮云一般短暂,唯有竹子才是永恒不变的。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竹”,实则借竹喻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坚守。苏轼通过对比“肉”与“竹”的关系,指出物质生活虽重要,但精神世界的充实更为关键。他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来强调精神境界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若缺乏文化修养和高雅情趣,即使身体强健,也是“俗人”。
诗中“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一句,更是道出了人性中难以弥补的缺陷——一旦失去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审美趣味,便很难再找回那份纯粹。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两句“世间万种皆浮云,唯有竹君长不老”,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苏轼以“竹君”自喻,表达自己虽身处尘世纷扰,却始终保持着对高洁、清雅生活的执着追求。竹子象征着坚韧、清廉与不屈,是文人墨客心中理想的化身。
结语:
《於潜僧绿筠轩》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寄托理想、抒发情怀的哲理之作。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远,比任何外在的荣华富贵都更加珍贵。正如苏轼所言:“唯有竹君长不老”,这正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