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案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盾及其写作背景。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掌握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对石拱桥形象的感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对我国石拱桥的赞美之情。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将说明文的特点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赵州桥、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展示几幅中国著名石拱桥的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桥是什么类型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石拱桥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介绍作者茅盾,简要介绍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分段讲解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明确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古至今)。
- 分析说明方法:如“赵州桥是隋朝建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是列数字;“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是作诠释等。
3.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课文是如何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
- 提问引导:为什么作者特别提到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分别有什么特点?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其他著名的石拱桥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桥梁文化。
-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座石拱桥。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家乡的一座桥,并运用本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
五、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案1
一、作者:茅盾
二、文体: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古至今
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
五、主题思想: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石拱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今后可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