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隔离室管理设置及管理制度(范本)】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卫生安全管理,规范隔离室的使用与管理,确保在突发传染病或其他健康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处置,保障全体幼儿和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隔离室设置要求
1. 位置选择
隔离室应设在幼儿园相对独立、通风良好、便于观察和管理的区域,远离教学区和生活区,避免交叉感染。建议设置在保健室或独立房间内。
2. 基本配置
隔离室应配备以下基本设施:
- 消毒用品(如84消毒液、酒精、紫外线灯等)
- 体温计、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 座椅、床铺等基本生活用具
- 隔离标识牌、应急联络表等资料
- 健康观察记录本、消毒记录本等台账资料
3. 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每日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消毒,重点对门把手、桌面、地面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重点清洁。
二、隔离室管理职责
1. 保健医生职责
保健医生负责隔离室的日常管理和健康监测工作,对出现发热、咳嗽、呕吐等症状的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隔离观察或送医。
2. 教师职责
教师发现幼儿身体异常时,应及时通知保健医生并协助做好隔离工作。在隔离期间,教师应关注幼儿情绪变化,保持沟通,避免幼儿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
3. 后勤人员职责
后勤人员负责隔离室的物资补充、清洁消毒以及设备维护,确保隔离室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三、隔离流程及操作规范
1. 发现疑似症状
当幼儿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异常症状时,教师应立即报告保健医生,并将该幼儿带至隔离室进行初步观察。
2. 隔离观察
在隔离室内,由保健医生对幼儿进行体温测量、症状询问,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安排专人看护,防止与其他幼儿接触。
3. 信息通报
若确认为疑似传染病,应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按照疾控部门的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同时,向园领导汇报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4. 解除隔离
待幼儿症状消失、无传染风险后,经保健医生确认可解除隔离,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日常管理与监督
1. 定期检查
园方应定期对隔离室的设施、药品、记录等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2. 培训教育
每学期组织一次隔离室管理及相关应急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档案管理
建立隔离室使用记录档案,包括每次隔离的时间、对象、原因、处理措施及后续跟进情况,做到有据可查。
五、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幼儿园保健室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制度基础上制定更细化的操作细则,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备注:本制度为参考范本,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的具体要求和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